那些傳統(tǒng)媒體人的套路,你學會了嗎?
前兩天內容官實驗室【品說】欄目組織了個線上的局,主題是:傳統(tǒng)媒體套路如何指導內容營銷? 準備了5個議題給大家思考討論,今天把大家的觀點做個整理分享給大家。說明下這次針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討論的話題,是從整體趨勢上探討,并非一概而論。
議題一 :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的專業(yè)度有哪些值得內容營銷人借鑒?
1、傳統(tǒng)媒體的現場感 (@張輝、@袁野)
傳統(tǒng)媒體在策劃一個內容的時候,一般都是只有新聞線索,需要媒體人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深入現場甚至明訪暗訪挖掘信息,最終形成有自己獨立思想、獨立視角的文章。尤其對于新聞類內容,不到現場采訪是不能夠成文的。
相比較現在新媒體,很多自媒體人并沒有到第一線核實,只是靠自己的想象來創(chuàng)作,這可能會引發(fā)一些的問題。
比如出現了熱點或新聞后,80%的營銷媒體都是跟風轉載或借勢營銷,并不會自己去再深度挖掘,對一個事件的報道80%內容也是一樣的,因為沒有自己的信息源頭。
2、傳統(tǒng)媒體人的新聞敏銳度 (@何燕)
一件事情發(fā)生,能影響多大的人群?基于行業(yè)的積累,大都數傳統(tǒng)媒體的從業(yè)者會在更短時間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對于一個沒有經過系統(tǒng)訓練的新媒體人,是很難在短時間里找到事件頭緒的。
3、傳統(tǒng)媒體人的筆耕不綴(@張輝)
在傳統(tǒng)媒體,平均每個記者每天都要寫大概3000字,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xù)好幾年, 很多寫文章的技巧都是在勤奮的練習中形成的。事實上那些在傳統(tǒng)媒體待過的人,即使是轉型新媒體之后,創(chuàng)作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比如咪蒙、比如和菜頭等等。
4、傳統(tǒng)媒體人的風骨(@張輝)
在傳統(tǒng)媒體的黃金時代,確實有那么一批老報人,他們有風骨、有情懷,把最真實的消息報道出來,不惜付出慘痛的代價寫出尖銳的稿件,來促進社會的變革。
議題二:新媒體內容創(chuàng)業(yè)如何從0到1 ?
1、明確定位(@張燕)
做之前,你要想清楚要做什么樣的媒體,能吸引到什么樣的人。
內容創(chuàng)業(yè)分為兩種:
一種就是純粹為了賺錢,那所有的目的就要奔著賺錢去做,怎么來錢快怎么來。能用專業(yè)賺錢固然是最好的,但是不能的話,可以犧牲節(jié)操。
另外一種就是:有底線,有節(jié)操的,慢慢地去積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喜歡,把價值交給時間。這種賺錢最難,因為喜歡看理性和深度文章的人,本身是非常理性的,讓他去轉發(fā)或者去產生購買沖動非常難,但這種號肯定也有價值。因為一是說的庸俗一點,就是實現你的理想,另外一點,這種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就好比,論賺錢,《知音》不一定比《三聯生活周刊》差,但是三聯不會為了賺錢去走知音的路。
2、強化優(yōu)勢(@張燕)
既然是創(chuàng)業(yè)前提下的自媒體,那就證明你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認為自己應該有某方面的特長是有市場的,那就應該按照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來,把你的優(yōu)勢做到極致。
3、內容要有情、有禮、有趣、有用 (@袁野)
內容重要幾乎所有做新媒體的人都知道,這個不多說,簡單給大家4個詞,叫有情、有禮、有趣、有用。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感營銷、禮品活動、趣味性、實用性。這四點能都做到最好,只做到一個其實就不容易了。
從傳播的角度說,做內容創(chuàng)業(yè)前期重點是擴散增加粉絲和閱讀。這個時候最怕的是自嗨,就是寫的東西不錯,自己覺得很爽,甚至看的人可能也會覺得不錯,但是不會轉發(fā)。
比如90%商家做產品營銷時候,會說我們有一個什么什么產品,如何好如何好,文章寫的也很有文采,看到的人甚至也贊同,你的這個東西真的不錯,然后呢?大家覺得知道了,傳播鏈就結束了,也沒有再轉發(fā)到朋友圈的必要了。
而如果你是前面一個有趣視頻或一個故事,最終帶出來產品,這個過程或者讓人覺得驚訝、或者覺得有趣,都會產生轉發(fā)傳播。
所以,做新媒體在你寫好一篇稿子后,試著自己讀一遍,想象一下讀完的感覺,是那種特別內心瘙癢想趕快轉給別人看看,還是看過后,覺得有所得,但這事兒和別人沒關系,讀完就算了的?
4、保持耐心(@何燕 @張輝)
靠一篇文章吸粉幾萬不是不可能,一是這個要靠運氣,二是要持續(xù)地留存粉絲很難。所以高質量的輸出還是唯一不變的法則。這個就需要堅持。
議題三:如何培養(yǎng)對新聞和熱點的敏感度?
1、挖掘自身,保持熱愛與好奇心(@張燕 @張輝)
究竟我發(fā)自初心地對哪一類新聞或熱點感興趣?當你明確之后,才有可能對這件事保持熱愛與好奇心,并花很多時間去積累,去看不同的觀點,最后得出一個自己的想法。深入挖掘自身需求也是很重要的。
2、足夠的閱歷和積累(@張燕)
當有足夠的閱歷和積累之后,才有可能會對事件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未來走向。
3、新聞和熱點背后是什么:人性(@張輝)
需要關注除了事實之外,要去把握背后的人性是什么,當事人的情緒是什么,背后有哪些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4、多元化的視角(@袁野)
新媒體時代,大部分時間是已知和現成的,又沒有時間和人力去深度挖掘。而自己的自媒體號調性也是固定的,那么你需要的就是挖掘。
比如舉個例子:順豐小哥在北京某小區(qū)內因被出租司機抽6個嘴巴。
你可以從傳統(tǒng)方向討論司機素質低下;你可以從反方向討論快遞使用無證超限速電動車帶來的隱患;還可以他們老總發(fā)言討論公關策略;從社會層面討論外地人員和本地人的沖突;從政治側面小區(qū)加圍墻是不是很重要;還可以把各種有趣的和快遞小哥相關的故事做個集錦。
你甚至還可以從惡搞層面去給視頻重新調音,做鬼畜;還可以畫惡搞漫畫,做表情包;跟隨快遞小哥的一天做直播??傊嵌葻o窮,看你如何從你的立場與事件建立聯系。
這里給大家一個分析新聞事件的邏輯:
看事件:從事件本身去做內容;
角色:從事件相關的角色身上挖掘;
訴求:你自己微信號或品牌的訴求是什么,能不能和事件建立連接;
傳播:事件本身最好是有傳播性的,用現代的詞就是自帶槽點;
體驗感:想象讀者看完事件的感覺,人類的情感中負面情感引起的轉發(fā)比正面情感容易被引導,“害怕、氣憤、驚訝、嫉妒、傷心”等負面情感事件往往是高轉發(fā);
最后,不要降低自己品牌的美譽度。
議題四:如何在較短的時間里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文章?
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出現了同一個聲音:
沒有
……
@袁野:這個真的沒法教,即使是優(yōu)秀的寫手依然一個人一個方法。有的人時間越緊越容易出好東西;有的人就是需要充裕的時間;有的人是需要獨立的環(huán)境和大量的參考資料;有的是就是需要和比人討論頭腦風暴。
我只能說,多看、多聊,見得多了自然厚積薄發(fā),堅持看書是一個好習慣。
@何燕:我認為人是用經歷寫作,寫稿件,而不是用技巧去寫作。沒有辦法,但比較快的方法是模仿。畫家在學習之初都會臨摹世界名畫,文章也是一樣的,去解析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文章結構,遣詞造句的運用,然后學習,模仿。
何燕在這里推薦了兩本書:《華爾街怎么講故事》、《普利策特稿》
議題五:訪談類文章的寫作技巧?
準備階段:
1.確定采訪的對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2.目前現有的資料有哪些?(百度標題,然后把所有能看的都看了)
3.通過各種資料,充分了解他到內心深處,試著訪談別人訪談不到的東西。
訪談階段:
1、能講還是不能講
能講的就讓他講,你再根據他講的破綻或者是興趣點,再去擊破。
不能講的,就引導、試探,看他哪些問題比較放松。一般而言,所有人在回憶童年都比較放松,要是實在打不開話題,這是一個萬能鑰匙,等他放開了,接下來就比較順利。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做一個傾聽者,記錄者,把他講的東西記錄下來寫成動人的故事。
2、大人物采訪要有小有大
一是大人物對世界未來的判斷和預測,他的人生閱歷及經驗給別人的啟迪。
二是要把大人物當人寫,把采訪他出和我們普通人能夠對接上的地氣。他的小動作,他的家庭觀,他的缺點。
小人物的采寫,一定要結合時代,任何一個小人物,只有大的時代和空間下才有意義。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他做出了與時代一致或者相反的選擇,他的選擇帶來的人生的改變。
寫作階段:
1、為自己的主題服務(@袁野)
無論對方怎么說,說了多少,最終的文字應該是為你的主題服務的。所以,寫訪談很怕寫成了全程是對方的原話敘述好像速錄整理。
2、不妨學學電影腳本(@張輝)
最佳的寫作是可以寫成像電影一樣,使讀者感覺讀你的故事的時候就像是在看電影,電影中有畫面,有音樂,有節(jié)奏;可以在文章中多描述細節(jié),多用動詞,多用短句,多分段。讓別人讀起來像一個電影腳本一樣,如果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個境界,會成為一篇很好的文章。
3、大聲讀出來(@何燕)
我以前的實習老師對我的要求是,每篇文章都可以出聲朗讀。大家可以回去出聲朗讀自己的文章,如果朗讀順溜,一定是好文章。
這次要特別感謝主要貢獻分享的三位嘉賓:來自內容官實驗室的何燕、張輝,還有我們特別邀請的袁野先生,他們都是非常資深的媒體人,現在正從事內容創(chuàng)業(yè),或服務知名品牌的內容營銷。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作者:一品內容官
來源:虎嗅網
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6925/1.html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Fanny Xu,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shjqd.com/blog/archives/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