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提升患者治療希望
上海2023年1月19日 /美通社/ -- 昨日,國家醫(y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公布了《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諾維樂®(碳酸司維拉姆片)的非透析高磷血癥適應癥被新納入此次醫(yī)保目錄,為中國慢性腎臟?。–KD)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是賽諾菲進一步實現(xiàn)藥物廣泛可及的又一里程碑。此前,該適應癥已于2021年7月正式在華獲批。
眾所周知,腎臟是磷排泄的主要器官,慢性腎臟病發(fā)生后腎功能受損,慢性腎臟病2期即可見排磷能力減弱,導致磷蓄積在體內引發(fā)血磷升高,當血磷水平超過4.5mg/dL(1.45mmol/L)時,高磷血癥就發(fā)生了[1]-[2]。
高磷血癥可直接加速腎衰及死亡進程,血磷每升高約0.3mmol/L:腎衰竭風險增加36%,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50%。因此,國內外指南均推薦應于慢性腎臟病早期啟動血磷管理:在血磷水平出現(xiàn)進行性或持續(xù)性升高時,開啟降磷治療;血磷控制的目標則是盡量把血磷降低到接近正常范圍[2]-[3][4][5]。
多項研究證明,司維拉姆可顯著改善非透析慢性腎臟病高磷血癥患者的遠期預后,包括延緩進入腎臟替代治療[6]-[7]、減少全因死亡率[8]-[9]及心血管事件風險[6]。REVEAL真實世界研究[6]顯示,相比含鈣磷結合劑,在隨訪3年內,司維拉姆可顯著降低非透析慢性腎臟病患者進入腎臟替代治療的發(fā)生風險達16%,也可顯著降低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梗、卒中、全因死亡、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及心衰)發(fā)生風險達12%。
數(shù)據(jù)顯示,伴隨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慢性腎臟病發(fā)病率也呈不斷上升之勢,中國成年人慢性腎臟病發(fā)病率高達10.8%[10],且預計到2040年將成為全球第五位致死病因。此次碳酸司維拉姆片的非透析高磷血癥適應癥納入醫(yī)保后,患者支付費用明顯降低,將大幅減少我國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醫(yī)療支付負擔,為一線治療帶來新希望,幫助患者延長生命,并提高生活質量。
中日友好醫(yī)院腎內科主任李文歌教授認為:"諾維樂®作為慢性腎臟病高磷血癥全程管理的非含鈣磷結合劑,有效降磷的同時顯著延緩非透析患者的血管鈣化和腎衰進程,降低死亡風險。此次適應癥新納入醫(yī)保,全面實現(xiàn)了透析與非透析高磷血癥人群全覆蓋,進一步提高患者依從性,并降低患者的治療負擔。"
關于高磷血癥
高磷血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血磷水平長期過高可導致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血管鈣化等多種并發(fā)癥,而且與病死率增加密切相關[11]。一項基于全國慢性腎臟病隊列的橫斷面研究(C-STRIDE)顯示,中國非透析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高磷血癥患病率隨疾病進展而持續(xù)上升,而高達71.6%的高磷血癥患者未接受任何磷結合劑治療[12]。
[1] 胡廷章. 鈣磷代謝與人體健康[J]. 四川三峽學院學報, 2000, 16(1):3. |
[2] 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中國慢性腎臟病礦物質和骨異常診治指南.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9:1-198. |
[3] Da J,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15,66(2)258-265. |
[4] Merhi B,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17,70(3): 377–385. |
[5] KDIGO Work Group.Kidney Int Suppl 2017,7:1-59. |
[6] Ping Li, Xuefeng Sun, Xiangmei Chen, Guangyan Cai. J Am Soc Nephrol 33, 2022: Page(853). |
[7] Russo D, et al. J Nephrol. 2015,28(1):73-80. |
[8] Molina P, et al.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37 (Supplement 3): i397-i398, 2022. |
[9] Di lorio B,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2,7(3):487-93. |
[10] Zhang, Luxia,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The Lancet 379.9818 (2012): 815-822. |
[11] 陳孟華, 余學清. 慢性腎臟疾病非透析患者高磷血癥的管理. 中華腎臟病雜志 36.2: 154-159. |
[12] Zhou C,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16 Oct 5;129(19):227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