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newsletter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很多公司市場部的人,每天忙著推廣各種活動,忙著抓熱點,甚至忙著做掛歷,卻忘記去真正了解市場營銷的最基礎定義:什么才叫一個市場。有時候,重大的疏忽,是源于對基礎原則的理解仍然不夠。

首先,這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原則:

任何一種新產(chǎn)品,要想成功推向市場,必要的條件是:至少先在一個市場進行有效滲透。

比如某個市場有100人,一旦該市場有10-20個人開始用,就會形成引爆,其他人跟風開始用。而如果20個100人的市場,每個市場有1個人用,雖然仍有20人在用,但不會形成引爆。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圖:同一市場中,滲透率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就會得到爆發(fā)式增長。)

“這不就是任何一本基礎營銷教材都有說的“市場聚焦”嘛,我當然知道!”

——絕大多數(shù)市場人都以為自己在市場聚焦,但實際上可能并沒有準確理解一個“市場”的真正含義。

之前在做咨詢的時候,李叫獸遇到這樣一個情況:

某IT品牌旗下的O2O公司(主營上門修電腦修手機等),在初期推廣的時候,幾乎具備了成功營銷的全部條件:整體服務滿意度高,價格低廉(比如上門清灰只有49元),文案也OK,團隊執(zhí)行力強,甚至,也進行了市場聚焦——定點聚焦到幾個高端小區(qū)進行推廣,先把滲透率做起來。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最終卻收效甚微,哪里出了問題呢?

這個產(chǎn)品可能進入了幾百個市場,但沒有進入任何一個有效的市場。

“為什么這么說?不是’集中到幾個高端小區(qū)進行推廣的嗎?’ ”

一般來說,一個有效的市場(Market)至少要滿足這4個條件:

擁有一群實際存在的顧客;

這些顧客普遍都有某些需求;

有一系列產(chǎn)品和服務來滿足其需求;

在決定購買時,市場中的消費者相互參考。

大多數(shù)人對前三條都有直觀的理解。但遺憾的是,最后一條才是大部分新產(chǎn)品企業(yè)成功推向市場的關鍵——市場中的消費者相互參考。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比如你把同樣的企業(yè)軟件推銷給同一地區(qū)的10個中小公司,表面上看是進入了“北京市創(chuàng)業(yè)公司辦公軟件”這個細分市場,但只要不同公司的人在使用辦公軟件時不相互參考意見,這就相當于10個市場。

同樣,在上面的例子中,該O2O公司上門修電腦的服務看似聚焦在了幾個北京市高端白領小區(qū),但是我相信,幾乎沒有什么小區(qū)的白領,會在“怎么修電腦”的問題上,跟隔壁鄰居交換意見。

這就意味著,一個小區(qū)有2000個家庭,你可能進入了2000個市場,而不是1個市場。

(而如果是對寫字樓、公司進行推廣,就算是市場聚焦——你電腦壞了不知道怎么辦,可能會跟鄰桌的人交換意見。)

“為什么這樣不行呢?為什么我們要聚焦一個市場,而不能直接這么鋪開面砸錢呢?”

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一次性支付所有營銷活動的開支,任何的營銷必定依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和杠桿力量。也就是說,經(jīng)過初始的營銷刺激之后,消費者能夠開始變得主動討論、主動推薦。

我們一直以為,一個公司營銷的主體是市場部、銷售部人員,但其實不是。

實際上,任何一個企業(yè)主要的營銷活動永遠是消費者完成的,而市場部只不過起到觸發(fā)作用——可以想象一下你消費的任何一種商品,不論是服裝、飲料、APP還是李叫獸公眾號,更多是因為看到了周圍人使用、推薦、討論、分享,而不是廣告。

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營銷都是靠市場部的預算來完成,會是什么樣:你買了一部華為手機,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有周圍朋友使用而產(chǎn)生的展示效果,有飯桌上朋友對手機的討論,有某朋友把新買的手機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有某用戶在論壇發(fā)的體驗帖——如果這一切對你決策起到最大影響的因素,都找華為市場部要錢,那不論有多少預算都是不夠的。

所以,市場部的作用更多是刺激市場內(nèi)消費者、討論者、意見領袖等人群的連鎖反應,讓他們幫你營銷,而不是一手包攬全部營銷活動。

這就意味著,任何推廣活動,必須在同一個市場內(nèi),刺激連鎖反應,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你至少進入了一個消費者相互參考意見的市場。

再回到開頭提出的這張圖: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在一個市場內(nèi),當消費者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當一個消費者看到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事物、購買某種商品,就會迎來爆發(fā)式增長。

而當密度沒有增加到一定程度,增長就會很緩慢。所以,所有的新產(chǎn)品在初期,幾乎都是先集中資源進攻少數(shù)市場,以期待達到引爆市場的臨界點,而不是分散到2000個市場,每個市場滲透率都是千分之一。

既然要聚焦一個市場,以發(fā)揮市場內(nèi)的杠桿力量,那么怎么定義一個市場呢?

“你應該用消費者如何滿足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產(chǎn)品品類和人群來定義?!?/strong>

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市場之所以被稱為“一個市場”的4個必要基本組成原則:

擁有一群實際存在的顧客;

這些顧客普遍都有某些需求;

有一系列產(chǎn)品和服務來滿足其需求;

在決定購買時,市場中的消費者相互參考。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個市場,就是一群消費者使用類似產(chǎn)品滿足類似需求,并且相互討論?!?/strong>

這樣來看,絕大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新產(chǎn)品營銷人員,對自身市場的定義,都非常模糊和狹隘。

有人,簡單地用產(chǎn)品屬性來定義市場:

“我們的定位是綠色健康沙拉?!?/p>

“我們的定位是做精致高端首飾?!?/p>

還有人,簡單地用幻想中的群體來定義市場:

“我們的沙拉,定位的城市新中產(chǎn)消費者人群?!?/p>

“我們的首飾,定位的是20-40歲愛美女性?!?/p>

這樣的回答,僅僅是簡單描述了一個產(chǎn)品的類別,或是描述了腦海中的目標人群,但并沒有準確描述和定位任何一個市場——20-40歲的愛美女性至少有上億人,每個人都可能有數(shù)千種不同需求,消費者偏好、購買原因、意見參考程度等都不一樣,怎么能稱之為一個市場?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這樣的描述,如何能指導基層員工的具體工作?

正確的市場描述,應該清晰地說明你的產(chǎn)品如何在一個能夠參考意見的群體里滿足需求。它能夠指導一個員工的具體工作,而這是任何市場策略的基本要求——畢竟,任何不能指導具體工作的方針,都是廢話。

它往往是以“產(chǎn)品如何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為定義,而不是以產(chǎn)品品類和用戶群進行定義。

比如你是賣掃把的企業(yè),定義的市場是:“大學生為了迎接父母的突然造訪,而臨時打掃房間”。簡短一句話,但形成了對所有人工作的指引。

產(chǎn)品部門的人知道了:

“既然是寢室大學生迎接突然造訪,那么比起家庭用掃把,這個掃把對經(jīng)久耐用、質量等要求不高(相比之下,家庭主婦對耐久性要求高),但是卻要求價格低廉、體積?。ê梅旁趯嬍也徽嫉胤剑⒑唵我子茫ù髮W生可不太會復雜操作),那么搞個塑料的套裝是最好的!”

渠道部門的人知道了:

“既然是迎接突然造訪,那么就要求購買便捷性強,所以大型商超、電商等渠道就不鋪了,著重鋪到校園小賣店?!?/p>

文案部門的人知道了:

“這部分大學生可能平時沒有打掃房間的習慣,嫌麻煩,所以著重訴求點應該是省力省事,所以應該突出‘一套就夠了’的概念,告訴大學生,房間迅速整潔,不用到處采購,我們一個套裝就夠了。”

同樣,公關部門、服務部門甚至人力部門,都有了工作的指導方針。

所以,前面的沙拉、首飾的市場,可能需要這樣定義:

“公司的白領,需要一款低熱量綠色食品代替午餐,以減輕昨晚吃太多大餐的負罪感,同時在同事間展示自己健康生活態(tài)度的形象,為此,我們向他們提供一款新的代餐沙拉?!?/p>

“有一些美女,有消費能力但不買大牌首飾,因為她們不想被認為是從眾和喜歡炫耀的人,相反,她們想在閨蜜中體現(xiàn)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為此,我們提供設計獨特、無品牌標志的高質量首飾。”

上面的這兩個描述,更加清晰的說明了你進入的市場,也能夠給下一步的市場營銷計劃帶來指導方針,讓每個人知道怎么工作。

“為什么要用‘消費者用產(chǎn)品滿足什么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簡單描述產(chǎn)品屬性和目標人群?”

不能只用產(chǎn)品來定義你的市場

即使完全相同的產(chǎn)品,可能滿足完全不一樣的需求,也就根本不是一個市場,不符合最初講的“市場聚焦”這一基本原則。

戴比爾斯當年用一個口號: “A diamond is forever”,讓鉆石由一塊石頭,變成了結婚的象征,讓無數(shù)男人拿出一年的收入,來買一個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產(chǎn)品,僅僅是為了證明“我愛你,所以我愿意為了你進行無意義的花費”。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這是一個“市場”,但后來戴比爾斯用完全一樣的產(chǎn)品,僅僅換了一個口號,就不再是同一個市場了。

后來的戴比爾斯,發(fā)現(xiàn)女性的左手已經(jīng)市場飽和(所有人都買結婚鉆戒),所以準備開發(fā)右手,打出了“左手代表我們,右手代表自己”這樣的口號。

如果說之前的鉆戒滿足的心理需求是“證明配偶很愛我”,那么現(xiàn)在的右手鉆戒滿足的需求就是“證明我是獨立經(jīng)濟的女性,能給自己買鉆戒”,前者喚起了“求偶”動機,后者喚起了“社會地位”動機。

而這,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市場,相對應的所有渠道策略、市場策略、銷售策略等都不一樣。

不能只用用戶群來定義你的市場

很簡單,一樣的用戶,可能完全滿足不一樣的需求。

100多年前,平均一個美國人有2雙鞋——一雙平時穿,一雙周末禮拜的時候穿。

現(xiàn)在,一個美國人平均擁有8雙鞋,還有19%的女性擁有超過50雙鞋。有的用來彰顯地位(比如皮鞋),有的用來吸引異性(比如細高跟),有的用來舒適運動(比如慢跑鞋),還有的用來在彰顯地位的同時保持舒適(比如帶軟墊的皮鞋)。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場景,用同樣的產(chǎn)品,完全在滿足不一樣的需求,也根本不是一個市場。

不能只用“消費者如何滿足需求”來定義市場

之前美國有個奶昔企業(yè)(忘記叫什么名字了),剛進入市場的時候,發(fā)現(xiàn)所有的奶昔公司,都把自己定義成“奶昔公司”,從而細分出了各種競爭者:

“高檔奶昔”、“中檔奶昔”、“法國風味奶昔”、“水果奶昔”……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既然都是奶昔公司,所有的競爭者都有相同的努力方向:讓奶昔更好喝。

而這家企業(yè)并沒有急著把自己定義成奶昔公司,而是先問這樣一個問題:“美國人為什么喝奶昔,他們想通過奶昔來完成什么任務?”

然后發(fā)現(xiàn):美國人喝奶昔,是因為早上開車去公司路上,來不及解決早餐,想邊開車邊解決早餐,而奶昔可以單手拿而且容易飲用,又有能量值,所以被當做了第一選擇。

最終,他們定義的市場是:“幫助早晨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

而在這個任務中,其實“好喝”并不重要,所以在競爭對手都忙著提高好喝程度的時候,他們著重提高了杯子的握感、奶昔的粘稠度(防止傾灑)、多重營養(yǎng)成分(比如加入堅果補充其他早餐營養(yǎng))等,幫助消費者更好完成任務。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

所以,當你定義市場,一定記得完整分析:

“哪些消費者,要用什么產(chǎn)品,來滿足其什么需求或者任務?”

尋找能提供參考意見的群體,利用杠桿力量。

你現(xiàn)在知道有一群消費者,用你的產(chǎn)品,滿足什么需求,也理解你即將進入并大舉推廣產(chǎn)品的市場。但如果忘記最后的關鍵一步,可能會前功盡廢——尋找一個能密切提供參考意見的群體,當做第一個市場。

在前面O2O公司“上門修電腦”案例中,就是因為一線城市高端小區(qū)內(nèi)用戶從不互相溝通交流,導致你面對的是2000個個體,而不是一個群體,從而無法使用撬動群體的杠桿力量(讓消費者幫你推廣、討論等),無法讓一波營銷行為帶來持續(xù)的連鎖反應。

這導致推廣成本很高,但收效甚微。

那么,從哪個群體開始推廣呢?

大部分人都提到過從“剛需人群”、“高頻需求人群”等開始,但這里最經(jīng)常被遺忘的就是:你第一波推廣的對象,必須是相互之間能夠影響、交流和交換意見的群體。這種意見交換越頻繁(比如某個車友會、同一公司、一群閨蜜等),就越意味著你可以利用消費者之間的連鎖反應,讓他們幫助你承擔90%的營銷成本。

結語

在很多時候,同一市場的消費者密度,是商業(yè)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為一旦一個市場內(nèi),用類似產(chǎn)品滿足類似需求的消費者超過某個臨界值(比如100個人中有15人使用),消費者相互的影響、意見參考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整個市場就會迎來爆發(fā)增長。

當年的Zipcar租車服務,曾經(jīng)以均勻的方式推向全美國市場,結果推廣緩慢,無論如何降價、促銷、做廣告都沒用。后來先聚焦幾個重點區(qū)域提高密度,結果迅速增長,并逐步占領了一個有一個市場。

再比如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你偶然看到1-2個朋友分享一個標題平淡無奇的文章,幾乎不可能打開看。而如果一刷朋友圈,發(fā)現(xiàn)十幾個好友都分享了此文,即使標題是無聊的“一二三四五”,你也會打開看,最終會導致刷屏。(傳播的密度超過臨界點)

在這個臨界點到來之前,用戶主要受市場部工作的影響(比如標題起得好不好),而臨界點到來后,用戶則主要受其他用戶的影響(比如很多人都瘋轉了),而這就是連鎖反應。

激活任何一個連鎖反應的關鍵,在于你先至少先定義并進入一個市場。這個市場并不是簡單按照地理位置、人群年齡、產(chǎn)品品類等定義的,必須是“一群人使用類似產(chǎn)品滿足類似需求,并且相互參考意見”。

只有這樣,你才算做到了開頭提到的那個基本常識:市場聚焦。(畢竟,同時進入2000個市場可算不上聚焦)

此時,你才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連鎖反應,發(fā)揮營銷的杠桿力量,而不是單純依賴自身的營銷預算。

來源:微信公眾號 李叫獸(Professor-Li)

作者:李靖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shjqd.com/blog/archives/18429

China-PRNewsire-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