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6月23日 /美通社/ -- 2021年6月9-17日,第26屆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年會將在線上如期召開,作為歐洲血液學領域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性會議,每年吸引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專業(yè)人士與會,分享全球最前沿的研究進展和突破性臨床數據。
隨著我國血液腫瘤相關研究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在世界血液學領域也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屆大會,中國專家共有16篇口頭發(fā)言入圍,陸道培醫(yī)學團隊以1篇口頭報告(Oral)和7篇墻報(Poster)的出色成績再次亮相世界舞臺,尤其是在CAR-T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的卓越的臨床效果,獲得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許。
ORAL:CAR-T細胞免疫治療臨床研究成果一騎絕塵
雖然CAR-T 細胞療法已被證實是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有效工具,但其安全性、抗原逃逸和持續(xù)緩解時間的治療潛力可以進一步提高。此外,CAR-T在治療實體瘤上缺乏足夠的靶點,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并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細胞免疫療法。
第一作者:楊君芳;通訊作者:陸佩華,摘要號:S118
A novel CD19/CD20 dual synthetic T-cell receptor and antigen receptor (STAR) 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and relapsed (R/R)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
新型CD19/CD20雙靶向合成T細胞受體和抗原受體(STAR)-T細胞治療難治/復發(fā)B-ALL的研究
華夏英泰和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共同開發(fā)了一種新型的STAR-T細胞療法,STAR由2個蛋白質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均包含抗體輕鏈或重鏈可變區(qū),融合的T細胞受體(TCR)a 和 b鏈恒定區(qū)與OX-40共刺激域結合,通過自裂解弗林蛋白酶-p2A序列連接的2個模塊,允許模塊通過蛋白水解分離和重組。在之前CD19單靶點STAR-T治療R/R B-ALL成功的基礎上,此次報告了首次用在人身上的CD19/CD20雙靶點STAR-T治療B-ALL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
研究納入陸道培醫(yī)院10例CD19+或者CD19/CD20+的R/R B-ALL患者,9例成功輸注CD19/CD20 Dual STAR-T細胞,2周后評估,8/9(88.9%)的患者達到了微小殘留病灶(MRD)陰性的完全緩解。
關于此新產品的安全性上,7/9(77.8%)患者出現了細胞釋放綜合征(CRS),但均為1級,有2例患者出現了神經毒性(1例1級,1例3級),在治療后均可控。
陸佩華院長:相比傳統的CAR結構,STAR最大程度上保留天然T細胞受體下游活化和反饋及殺傷信號,具有天然雙靶點、安全性更好、無本底激活、細胞表型更好、不易耗竭、靈敏度高、綜合殺傷效果更優(yōu)等諸多優(yōu)勢。我們報告的首次在人體的臨床I期研究顯示了其在血液腫瘤上的技術可行性、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輸注第14天即可達到較高的CR率,且毒性較低。但仍需對這些患者進行長期觀察,并進行更大范圍的患者研究。另外,鑒于STAR-T的TCR-T基礎結構,其有望在實體瘤治療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POSTER 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成熟療效卓著
Poster1
第一作者:趙艷麗;通訊作者:趙艷麗 摘要號:EP1230
Outcomes following unmanipulated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mong 111 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at a single center
單中心111名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進行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結果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發(fā)病率低,通常與不良預后相關。MPAL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以及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地位尚不清楚。大多數既往報道只包括少量的移植患者,其中單倍體移植很少被包括在內。我們試圖評估單倍體移植治療MPA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試圖確定高危因素。
回顧性分析根據201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標準定義的MPAL診斷患者的臨床結果。所有患者于2012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陸道培醫(yī)院接受移植。最新的隨訪日期是2020年12月。
MPAL占所有急性白血病患者的3.1%(131 / 4212)。我們分析了111例MPAL患者應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的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結果。中位年齡為15歲(范圍:1- 60歲)。患者有三種免疫表型之一:61例伴B/髓系標記,65例伴T/髓系標記,5例伴B/T/髓系標記。15例BCR-ABL1重排,5例KMT2a重排。移植時79例患者為第一次完全緩解(CR1), 31例CR2和23例未緩解(NR)。所有患者均采用清髓方案,其中TBI預處理方案 80例(2Gy×5~6),Bu預處理 41例(3.2 mg/kg/day×4)。環(huán)孢素、短期甲氨蝶呤和霉酚酸酯用于移植物抗宿主?。℅VHD)的預防。總單個核細胞(MNC)和CD34+細胞中位數分別為9.0 ×108/kg(范圍:3.94-19.13 ×108/kg)和4.72 ×106/kg(范圍:1.27-12.57×106/kg)。除2例挽救移植患者(均于移植后第2天死于膿毒癥)外,所有患者在移植后平均14天(范圍:9-34天)獲得中性粒細胞植入。104例患者在移植后平均13天(6-73天)獲得血小板植入。截至最新隨訪日期,中位生存時間為34個月(范圍:1 - 93個月)。3年復發(fā)率為12.1%(95% CI 5.4% ~ 18.8%),3年非復發(fā)死亡率(NRM)為20.7%(95% CI 12.7 ~ 28.7%)。3年總生存率(OS)和3年無白血病生存率(LFS)分別為69.5%(95% CI 60.5-78.5%)和69.6%(95% CI 60.8-78.4%)。CR1及≥CR2患者和NR患者的3年LFS分別為75.4%(95% CI 64.2-86.6%)、70.1%(95% CI 52.7-87.5%)和52.5%(95% CI 31.1-73.9%)。≥CR2 p = 0.416;CR1與NR p=0.024;CR2 vs.NR p=0.213)。不同免疫表型組(B/髓系vs. T/髓系)患者的復發(fā)率、NRM、OS或LFS均無差異,年齡(<13歲vs.≥14歲)、預處理方案(TBI vs. Bu)或移植日期(2012-2017年vs. 2018-2020年)也無差異。在多變量分析中,移植前狀態(tài)是復發(fā)率(危險比[6]2.151;95% CI 1.058-4.375;p=0.034)、OS(HR 1.598;95%CI 1.048-2.435;p=0.033)和LFS(HR 1.574;95%CI 1.044-2.375;p=0.031)的唯一預后因素。
趙艷麗主任: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是MPAL患者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選擇,具有令人鼓舞的低復發(fā)率和長期生存率。早期接受移植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
Poster2
第一作者:顏述;通訊作者:劉德琰 摘要號:EP1248
Outcome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ML patients with 11P15/NUP98 rearrangement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伴11p15/NUP98基因重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療效分析)
NUP98基因重排的AML患者單用化學治療治療的總體生存率及預后差,文獻報道3年OS,LFS低于50%,部分報道中位OS小于1年,尤其合并有FLT3基因突變的患者,化療緩解率不高,不足4%,預后不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可能根治的手段。
回顧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期間我院34例伴有NUP98基因重排的AML患者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生存分析。有6種NUP98基因的伙伴基因,其中NSD1有23例,HOXA9有5例,KDM5A有4例,LNP1有1例,HOXD13有1例。女性患者10例,男性24例?;颊叩闹形荒挲g為 16歲(1-61),31例為半相同造血干細胞移植,3例為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預處理方案中應用BU/Cy者31例,TBI/Cy者4例。GVHD預防方案為ATG+CSA+MMF+短療程MTX。輸注的干細胞中單個核細胞數為 (10.5±3.2)×108/Kg,CD34+細胞數為 (5.5±2.3)×106/kg。34例患者中白細胞均植活成功,中性粒細胞植活的中位時間為14天(10-23),血小板植活時間為13天(7-58天),有2例患者血小板未植活。
本研究中位隨訪時間為9個月(3-30),平均生存時間是24±2月(95%CI=19-27)。所有病例中發(fā)生II-IV°aGVHD發(fā)生率為26%(9/34),慢性GVHD發(fā)生率為 20.5%(7/34)。2年的總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分別為75.9±7.5%, 75.6±7.6%。其中伴有FLT3突變組(n=18)的與不伴有FLT3組(n=16)的總生存率分別是71.3±10.9% VS 81.3±9.8%(P>0.05)。移植前MRD 陰性組(n=13)于MRD 陽性組(n=21)的總體生存率分別是84.6.3±10.0%VS 70.3±10.3%(P>0.05),無統計學差異。100天內的死亡率為11.7%(4/34)。8例患者死亡,其中有4例因復發(fā)死亡,有3例因IV°GVHD,有1例因TMA,有1例硬腦膜下出血死亡。5例復發(fā)患者中,1例為分子生物學復發(fā),經化療聯合供者細胞輸注后基因轉為陰性,另外4例復發(fā)的患者均死亡。
該回顧性分析證實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伴有NUP98融合基因的AML患者的結果與既往單獨化療的數據比較,結果令人鼓舞,特別是同時伴有FLT3基因突變的患者。同時需要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來證實這一結果。
Poster3
第一作者:周勝男;通訊作者:熊敏 摘要號:EP1249
Effec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in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療效觀察)
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一種白血病前期骨髓衰竭綜合征?;颊卟粌H長期面臨感染及感染加重的風險,也存在演變成白血病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惡性血液病的風險。根據國際上報道,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此疾病的有效方法。我們團隊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十幾例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供者類型涉及臍帶血、親緣單倍體、非血緣、同胞全相合。
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間,我院11例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療效分析。所有患者均伴E-LANE 基因突變。中位年齡為3歲(1~14歲)。男女比例為7:4。從診斷到移植的中位病程為37(8~165)個月。6例患者接受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預處理方案為:氟達拉濱(40mg/m2/dX5d)+阿糖胞苷(2g/m2/dX5d)+Bu(0.8mg-1.2mg/kg Q6hX4d)+環(huán)磷酰胺(1.8g/m2/d)+ATG(即復寧1.25mg/kg/dX2d) 。2例患者行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2例行親緣單倍體HSCT治療,另1例為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預處理方案為:氟達拉濱(40mg/m2/dX5d)+阿糖胞苷(2g/m2/dX5d)+Bu(0.8mg-1.2mg/kg Q6hX4d)+環(huán)磷酰胺(1.8g/m2/d)+ATG(費森尤斯4mg/kg/dX4d) 。使用 CsA/他克莫司加短程MTX預防移植物抗宿主?。℅VHD)。
結果:11例患者均可耐受預處理化療。中性粒細胞植入的中位時間為11天(9~16天);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時間為12(9~36)天。總植入率為100%。中位隨訪25個月(3~70個月)期間,CMV發(fā)生率為72.7%;所有患者血漿中均未檢出EB病毒。4例患者發(fā)生II~IV級aGVHD,占36.3%。2例患者發(fā)生cGVHD。其中2例患者死于GVHD,其余患者均存活,隨訪期內總生存率(OS)為81.81%。
我們的統計結果表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具有較高的植入率和總生存率,可能成為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但因存在移植相關并發(fā)癥,移植供者及治療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
POSTER 病理與檢驗醫(yī)學科研成果豐碩業(yè)內信賴
Poster4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劉紅星,摘要號:EP339
Th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T(12;17)(P13;Q21)/TAF15-ZNF384 positive acute leukemia
TAF15-ZNF384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遺傳學、免疫分型特征及療效觀察
采集2009.1.1-2020.12.30就診于河北燕達陸道培醫(yī)院的15000余例ALL患者骨髓標本,采用常規(guī)細胞遺傳學G顯帶核型分析,流式細胞術,熒光原位雜交(FISH,ZNF384分離探針),RNA測序(RNA seq),PCR擴增,血液腫瘤相關基因突變篩查等方法,檢測t(12; 17)(p13;q21)染色體易位及TAF15-ZNF384融合基因,并對陽性患者進一步分析遺傳學、免疫分型特點,臨床治療和轉歸。
結果:共檢出12例陽性患者,男8例,女4例,年齡3-49歲,中位年齡25.5歲,兒童3例,成人9例。發(fā)病時白細胞計數1.58-38×109/L(8例患者),4例患者低(<4×109/L),4例患者高(>15×109/L)。免疫分型結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表達CD19、CD34,D13和/或CD33,11例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伴髓系表達,1例混合細胞白血?。ū磉_B系、髓系標志)。5例患者不表達CD10,7例患者部分表達或表達CD10,10例表達CD22,不表達CD20(僅1例弱表達)。染色體結果顯示9例患者起病或復發(fā)時檢出t(12;17)染色體易位,其中2例為單純t(12;17)易位,7例患者伴附加染色體異常。1例染色體核型正常,2例未出現t(12;17)易位,可能存在隱匿性易位(一為復雜核型,一伴其他附加異常),經RNAseq均檢測出TAF15-ZNF384融合基因陽性。FISH-ZNF384分離探針結果表明9例患者為典型分離信號,1例患者丟失一個ZNF384基因信號,1例患者丟失一個ZNF384基因部分信號(復雜核型者),1例患者為正常信號(正常核型者),但這3例患者經RNAseq測序分析均存在TAF15-ZNF384融合基因,且為TAF15 exon6與ZNF384 exon3型融合,表明RNAseq技術更能發(fā)現細微的基因異常。10例患者血液腫瘤相關基因突變(86種)分析發(fā)現ETV6(3例)、FLT3-ITD(2例)、CBL(2例)、PTPN11(2例)、TET2(2例)、KMT2D(2例)以及NRAS、KRAS、KMT2D、IKZF-IK6等基因突變呈陽性,RNAseq測序顯示TAF15- ZNF384融合基因有3種形式:TAF15 exon6與ZNF384 exon3,TAF15 exon9,TAF15 exon11與ZNF384 exon3融合,后者較為罕見,文獻中僅見1例報道。明確診斷后,8例患者行常規(guī)化療,誘導及鞏固方案主要包括VDCLP /CVDP/ CAM / VDLP/門冬酰胺酶、氨甲喋呤等,4例患者進行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所有患者中,1例誘導治療始終不緩解,其余患者對誘導方案反應良好,但9例患者在鞏固治療期間復發(fā),其中5例患者在診斷后8個月內復發(fā);4例移植患者中,1例在診斷94個月,二次復發(fā)時行挽救性移植,于移植后+6個月死亡,生存時間9年余,1例于挽救性移植后+3月時復發(fā),余2例移植后獲長期無事件生存(63m、13m),隨訪中。截止至隨訪日期,12例患者中總生存最長102月。
結論:伴t (12;17)(p13;q21)/TAF15-ZNF384融合基因陽性ALL患者有獨特的遺傳學和免疫表型特征,染色體核型多數伴附加異常,及FLT3-PTPN11-CBLNRAS/ KRAS通路基因突變,RNA-seq和PCR可明確融合基因的存在,尤其對復雜核型和隱匿性異常。免疫表型為惡性幼稚B淋巴細胞伴髓系表達,患者對常規(guī)誘導化療反應良好,但易復發(fā),CR1患者或許可從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獲益。
Poster5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劉紅星,摘要號:EP414
The molecular basi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CALM-MLLT10 fusion positive acute leukemia
CALM-AF10融合基因驅動的急性白血病分子基礎和臨床結果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962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通過染色體G顯帶核型分析及RT-PCR方法,檢出21例CALM-AF10融合基因陽性患者,對陽性患者進一步分析了86種血液腫瘤相關基因突變及轉錄組測序以分析基因組特征。
結果: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男女比=3.2:1,成人12例,兒童9例,中位年齡24(4-37)歲;AML12例,T-ALL 5例,B-ALL 1例, T/B及T/髓混合白血病各1例,B淋巴母細胞淋巴瘤1例。AML中染色體核型91.6%(11/12例)為復雜異?;虬楦郊赢惓#耗[瘤基因組突變分析發(fā)現,伴CALM-AF10 AML患者PHF6基因突變高頻發(fā)生,伴隨突變率為87.5%(7/8例),而對照組(不伴CALM-AF10 AML患者)PHF6基因突變率僅為3%,此外TET2, EZH2,TP53等基因突變亦頻繁發(fā)生。T-ALL患者PHF6基因伴隨突變率為40%,JAK1/3突變伴隨突變率為80%。轉錄組測序分析顯示HOXA家族基因高表達,MYCN、MEIS1、SOX4、以及FLT3(血液腫瘤中與預后差密切相關)也顯著高表達。治療與轉歸:21例患者常規(guī)誘導化療療效不佳,13例患者進行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5例存活,中位存活時間42月,其中2例因疾病復發(fā)分別進行了二次移植和三次移植;8例死亡,死因分別為移植后復發(fā)(5例)、GVHD(1例)、感染(2例)。
結論:CALM-AF10融合基因總發(fā)生率約0.2%,男性為主,可向AML、T-ALL、B-ALL、MPAL各系別轉化,表明融合基因形成發(fā)生在較早期干、祖細胞。PHF6、JAK1/3及其他基因突變可綜合判斷白血病系別。早期血細胞分化階段、復雜及附加異常核型、廣泛的HOXA家族基因過表達,同時伴隨PHF6、JAK1/3基因突變高發(fā)等,可能導致常規(guī)誘導化療難以達到血液學緩解,甚至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效不佳,亟需尋找靶向治療的分子靶點,以及靶向治療藥物,以改善療效。
Poster6
第一作者:王東出;通訊作者:王卉;摘要號:EP742
Differences in serum cytokine levels and peak times between CD19 and CD7 CAR-T treatment
CD19和CD7 CAR-T治療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和峰值差異分析
收集86例CD19 CAR-T治療患者和10例CD7 CAR-T治療患者外周血樣本,根據CRS嚴重程度分級各分為兩組:79/86為CD19 CRS低分級組(0-1級),7/86為CD19 CRS高分級組(2級以上),7/10為CD7 CRS低分級組,3/10為CD7 CRS高分級組。在CAR-T輸注后的第0、4、7、11、15、20、30天,用QBplex微球試劑盒和流式細胞儀對樣品進行24種細胞因子的檢測與分析。
結果:首先,在CRS低分級組中,CD7 組外周血中20種細胞因子明顯高于CD19組(p<0.05)。其次,在CRS高分級組中,CD7組與CD19組均出現峰值,但CD19組中峰值時間早于CD7組,CD19組在第7天至第10天達到峰值,CD7組在第11天至第15天達到峰值,有的因子甚至在第20天達到峰值。
結論:通過我們的研究發(fā)現,CRS低分級組中,CD7組明顯出現了高于CD19組的細胞因子水平,即使分級較低,CD7組部分患者依然出現了與細胞因子水平相一致的強烈臨床癥狀表現,而CD19組卻沒有出現臨床癥狀或者僅有輕微癥狀表現;與此同時,在CRS高分級組中,CD7組細胞因子峰值的出現時間大多要晚于CD19組,而且CD7組輸注后的副作用出現時間也晚于CD19組??偠灾ㄟ^基于微球的流式細胞檢測技術可以有效的檢測血清中細胞因子的水平,對比不同靶點CAR-T細胞療法的差異,在未來CAR-T細胞治療和研究中必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Poster7
第一作者,宮美維;通訊作者,王卉;摘要號:EP1266
Down-regulation of HLA expression in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relapsed post-transplantation correlated with MRD duration
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復發(fā)時腫瘤細胞HLA表達改變及HLA表達下調與MRD的相關性分析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多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非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預處理方案、GVHD預防和支持性護理的改進,移植相關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但血液腫瘤復發(fā)依然是移植后死亡的首要原因,復發(fā)的免疫學原理不同,臨床對癥選擇治療的藥物也不同,因此采用合適的檢測手段厘清復發(fā)的免疫學原理,可能為選擇合適治療方式提供線索。
2015年至2020年河北燕達陸道培醫(yī)院異基因移植患者2581例,選擇其中32例移植后復發(f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了HLA抗原表達分析,男:女=23:9,年齡中位17歲(2-51歲)。AML 18例, B-ALL 7例,T-ALL 5例,MPAL2例,其中半相合移植23例,同胞全相合5例,非血緣移植4例。分別于初診和復發(fā)時抽取骨髓標本,采用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腫瘤細胞HLA-II類蛋白(分別為HLA-DR和/或HLA-DRDPDQ)表達強度的改變,其中6例同時進行了HLA-I類蛋白HLA-ABC的檢測。所有患者均同時檢測52種急性白血病常見融合基因,58種血液腫瘤突變組檢測及染色體核型,34%(11/32)患者根據復發(fā)后根據腫瘤細胞比例采用二代測序(NGS)或熒光定量PCR對HLA區(qū)域進行HLA基因位點分析。中位隨訪722天(0-1950天),定期使用多色流式細胞術檢測骨髓微小殘留病變(MRD)。SPSS 25軟件分析初治與移植后復發(fā)的HLA抗原表達強度變化,以及復發(fā)時HLA表達與MRD持續(xù)存在的相關性。
結果:32例患者中,中位復發(fā)時間239天(30-1290天),與初治相比,43.75%患者在移植后復發(fā)時出現HLA-II抗原表達出現下調(P=0.01),與NGS檢測結果一致。且HLA-II下調倍數與MRD持續(xù)時間呈現正相關性(R2=0.9996)。AML 50%(5/10)初治時累及三號染色體,此類患者更易出現HLA II類蛋白表達下調。移植后復發(fā)患者77%伴隨新的染色體異常出現,但是流式檢測HLA-II抗原表達下調與復發(fā)后新的染色體異常無相關性,與基因突變及融合基因未見明顯相關性。B-ALL及T-ALL因病例數少,未發(fā)現相關性。3例患者出現HLA丟失(HLA-loss),包括HLA I 一例(半相合移植類型),HLA II類一例(半相合移植類型),一例HLA II、I類位點均丟失(同胞全相合移植類型)。
結論:移植后復發(fā)病例易出現HLA-II類蛋白表達下調,可能是血液腫瘤復發(fā)的重要免疫學原因之一, HLA II蛋白水平下調倍數與MRD持續(xù)時間呈現明顯正相關性。AML中似乎初治時累及三號染色體的患者更易出現HLA II類蛋白表達下調。因此,在初治及移植后復發(fā)時進行HLA-II類抗原及染色體檢測,有望為選擇相應的細胞治療和/或藥物干預,避免免疫逃逸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